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中国同性恋者,婚吗?

新华社 我报道 2024-04-09



图片来自“中国形式婚姻网”


这是一个欺骗的游戏。


作者:苑苏文


25岁的男同性恋者夏冬(化名)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结婚”。


和现任男友小讯(化名)认识之前,夏冬谈过两次恋爱:初恋男友,有老婆孩子,却还一心想“栓住”他;前男友,隐瞒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欺骗一个普通女孩定下婚约,却又承诺婚后与他私会。


这一切让他失望透顶。


前男友的做法伤他最深,自己明明是“先来”的一个,却凭什么要把爱人拱手相让给异性,还要成为婚姻里的“小三”?


但小讯也已经与女孩定下了婚约,不同的是,这次是和“拉拉”(女同性恋者)。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仍然强烈,同性婚姻不被法律和世俗所接受。为掩人耳目,男女同性恋者间的“形式婚姻”“合作婚姻”渐成潮流。


小讯一直劝说夏冬也“形婚”,但夏冬一想到这事,心里就觉得说不出的别扭。


“男大当婚”


26年前,在浙江西部的一个农村里,小讯的父母在有了一个女孩后,又生下了他这根“独苗”,代价是一大笔超生罚款。


年少时的某一天,小讯突然和姐姐一样,觉得电视里的男明星“真的好帅”。长大后,姐姐接受了小讯的性取向,但严厉地警告他不能向父母“出柜”,并且建议他赶紧结婚,“生个娃儿”。


而在父母的眼中,小讯一直走在生活的“正轨”上:他和未婚妻在一个中部海滨城市拍了婚纱照,双方家长为他们的婚礼选好了良辰吉日;他们会先去民政局登记成为合法夫妻,然后分别在小讯和女孩的老家摆喜酒,向所有亲戚朋友昭告人生这一重要而幸福的时刻。


只有夏冬在内的少数几人知道实情:小讯和女孩在婚前已达成“君子协议”,两人婚礼完毕,回到亲人目力不及的北京后,会“就地解散”,去和各自的同性恋人一起生活。此后,两人只会在逢年过节访亲拜友的场合,以夫妻之名重聚。


小讯手机里保存了未婚妻的照片,那是一张修饰过的俯角自拍,照片里的女孩留着齐刘海,一头微卷长发,长着一双大眼睛,笑容甜美可爱。小讯父母很满意。


女孩是“P”(女同性恋中女性化的一方)。


这之前,小讯曾经谈过一个“T”(女同性恋中男性化的一方),女孩容貌秀丽,身材修长,短发搭配一身利落的西装,活脱脱是美国《艾伦秀》女同性恋主持人艾伦·德詹尼丝的翻版。


女孩出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自己也在国外拿了博士学位。没上过大学的小讯觉得自己“高攀”了,而他的父母刚对着女孩的照片打量了一会儿,就否决了。



生不生孩子,全都依赖口头约定。


“传宗接代”


和被蒙在鼓里的小讯父母不同,夏冬的父母知道他是个同性恋,却仍然要求这个家中独子和女孩“形婚”。


去年底,当事业、生活处于低潮时,夏冬“费了好大劲”向父母出柜,期望他们能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夏冬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三天之内,他们就在表面上接受了儿子的性取向,然后却用了一个月查询了许多相关资料,在确定性取向问题无法人为扭转之后,才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


一向严厉的父亲还曾向夏冬袒露懊悔之情:在夏冬读中学的6年间,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调去外地,而一些研究资料指出,青春期“父爱缺失”可能造成同性恋隐患。


可是,接受归接受,夏冬的父母还是不停催促夏冬结婚,在当地颇有名望的父亲甚至亲自出马,为儿子打听“形婚”对象。


夏冬看穿了父母的目的:“我爸妈最想我做的事情,就是要个孩子。”


他的父母也确实向他许诺,孩子他“只管生”,生下来后父母全权抚养,而他的同性恋人也会被父母当作亲生孩子,“就当多一个哥哥”。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传宗接代”仍是底线,尤其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独生子面临更大这样的压力。


就连出生在大城市、家庭条件优渥的夏冬都不得不承认,对于同性恋者而言,“形婚”是最经济且最安全的传宗接代方式。


夏冬也不是没考虑过更“正规”的方式,比如出国代孕。在国内,代孕属于非法行为。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不到10个国家承认同志与单身女性人工受孕的合法性。中国人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去往这些国家寻求代孕,花费120万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抱回一个拥有外国国籍的混血宝宝。


然而,这种代孕方式仍然面临出入境、国籍登记等问题,尤其会在婴儿回国后的户口登记等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


收养孩子同样也很麻烦,且不说收养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会遭到父母反对,送养人、民政部门和法院也会以收养人是“同性恋”“双性恋”对儿童成长不利为由,反对收养。


而“另一半”小讯已经开始研究自己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了。“形婚”后,小讯会与拉拉生一个孩子,虽说是为了表面上制造“三口之家”的假象,但他也希望把这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



“奇缘一生”定期举办线下形婚“相亲”活动。


“定时炸弹”


为了拿孩子交差,夏冬注册了一些介绍“形婚”的网站和手机APP,也与一些有同样需求的网友进行过交流,但他发现,找到满意的拉拉真的很难。“有些T(女同性恋者偏向男性的一方)比我还man,肯定不行。”


现在,互联网成为同性恋者寻找“形婚”对象的温床。2005年成立的“中国形式婚姻网”显示,如今,已经有约39万用户注册此网站,其中近5万人找到了对象。


35岁的东北女孩小静(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在QQ群里找到了“形婚”对象,还参与到网络平台“奇缘一生”的运营中。


然而,在与形形色色寻求“形婚”的同性恋者接触的过程中,小静发现,如果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很多问题都会成为一颗撕碎“形婚”表象的“定时炸弹”。


在成员达数千人,涵盖东北三省的“奇缘一生”QQ群里,有一份《无性形式互助婚姻协议》供免费下载,这份协议对双方婚前和婚后的财产以及赡养父母及抚养子女的义务都进行了清楚的规定。


但“形婚”主要还是靠合作双方的人品和交情。小静直截了当地指出,合同起的作用并不大。“合同里写的内容其实并不被法律承认,只是起到提醒作用,如果真正对簿公堂,起作用的只有婚姻法。”


小静见多了失败的案例,她分享了几种现实的隐患:一是孩子无意中暴露同性恋父母的真实生活,童言无忌,被动出柜,“形婚”也无以为继;二是在一对男同性恋和一对女同性恋分别结婚的情形中,只要其中一对不睦,另一对也会受到影响;三是在生孩子问题上,双方为AA制而闹翻,女方认为怀胎十月非常辛苦,又耽误工作,理应由男方承担更多费用,可男方并不认同;四是“形婚”双方虽然情感上是假夫妻,但在法律上却是真夫妻,拥有遗产继承权,容易带来遗产纠纷。


为了规避风险,小静只和“形婚”对象办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现在,她已和女友同居7年,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和“老公”一起回老家探望父母。


这些年,随着父母逐渐年迈,小静准备要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完全属于自己,她与“形婚”对象协商后,对方同意去开一个不孕不育证明,让小静接受捐精怀孕。



本月初,一对女同性恋者在广州举办了婚礼。


“中国特色”


“形婚”并不是同性恋者追寻“自由恋爱”的最佳保护伞。


每当有人前来咨询,小静都会奉劝对方,如果不是实在不得已,不要轻易选择“形婚”。


也有人连“形婚”也不行。小静曾遇到一名来自农村的男同性恋者,受传统观念束缚,婚后仍要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带有欺骗性质的“形婚”就很难进行了。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偏僻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同性恋者缺少互相联系的平台,同时受限于传统观念,他们大多会与异性恋结婚。夏冬觉得,同妻(同志的妻子)太可怜了,“从一开始就被欺骗了感情和身体。”


全世界约4%的人终身只有同性性行为。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同性恋者占总人口比例为3%—6%,即中国有超过4000万名同性恋者。而其中80%的男同性恋者最终会隐瞒身份与女性结婚,这些被称作“同妻”的女子接近2500万。


在经济并不是最发达、观念仍然相对保守的中国二三线城市,“形婚”最为流行。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们的婚姻观念正发生变化,选择直接向父母“出柜”或不结婚的“丁克一族”越来越多。


“很多90后的‘同志’都直接出柜了,他们的父母都是70后,接受了新的文化教育,也能接受他们的选择。”小静说,“按照这个趋势,在不久的未来,父母都能正视同性恋,‘形婚’也就会消失了。”


社会学家李银河则介绍了另一种思路——以同居为主的“不婚主义”。


李银河认为,“形婚”是一个特别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社会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家庭,个人幸福可以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继承香火这些作出牺牲。而在个人本位的社会里,个人的幸福快乐是放在首位的。”


她指出,在北欧国家的恋人里,有50%选择同居而不是婚姻;在日本,有40%的人不结婚;在美国和法国,这一比例在30%到40%之间。“这么多人已经用实践来选择了。”


而夏冬的生活仍处于一片迷茫中,他消极地为自己联络着“形婚”对象,时常从心底泛起不甘。


偶尔,他会想起,某一次与父母争辩急了,父母说,如果中国允许同性恋结婚,就支持他寻找自己的幸福。“他们能这么说,证明他们内心起码有一部分是这么想的。”


采访:苑苏文、唐与迪、张玉洁

编辑:全晓书、袁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